作者:陳俐君醫師
今天我要來繼續分享「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」針對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提供證據等級兩顆星的治療方式有哪些。
這些治療沒有刻意篩選病人的關節退化嚴重程度,細分哪些人適合哪些治療後才進行,所以有些人有效、有些人沒效,通常需要合併兩三種以上的方式才能夠達到滿意的程度。
總共分三個方向:
第一個方向:病人自己可以做的。口服營養品、例如薑黃的萃取物、維他命D3以及最常見的葡萄糖胺。
作者:陳俐君醫師
身為一個在醫學中心當了十七年的復健科醫師,我常常看到有些病人因為嚴重的腦外傷或是腦中風,送來醫院的時候已經昏迷了。但是他們的家屬和病人本身都沒有談論過有關於「臨終的選項」跟「遺願」,所以我在這裡為大家統整了五個善終需要決定的事情:
第一個 你想要選擇善終的地點是在醫院、機構、還是家裡呢?
第二個 你有想要做器官捐贈或大體捐贈嗎?
第三個 選擇善終的儀式,你想要用哪一種的宗教方式?
第四個 遺體想要怎麼處理呢?火化 還是土葬呢?骨灰最終想要放在哪裡呢?樹葬、花葬、靈骨塔或者是家裡呢?
第五個 遺物遺產,社群媒體帳號想要怎麼處理呢?指定代理人幫你決定?有沒有什麼其他要注意的事情需要跟家屬事先溝通的呢?
提早跟家人討論這些事情,你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是如你所願的唷~
作者:陳俐君醫師
感謝術後加速康復學會的邀請,我在2023/2/11骨科關節置換手術ERAS工作坊中,分享了20分鐘,關於「復健科在全膝關節術後加速復原的角色」。
全膝關節置換手術,是世界上對於用手術來「減輕疼痛」、「改善功能」中,非常成功的手術之一。因此,絕大多數的病人,只要「沒有」手術禁忌症,也有意願,都會推薦他們接受這個手術。
1. 專責物理治療師 -- 評估病患的心肺能力、肌力、生活自理程度,以及提前教導術後復健動作,降低病人的焦慮感
2. 心肺能力評估 -- 一般術前麻醉風險評估,包含:心電圖、胸部X光、血氧濃度。特殊病人可加做肺功能檢查,或「6分鐘行走測試」,若行走距離落在300公尺以上,則無需特別加做心肺復健。
目標 -- 期望手術當日就能「離開」床,盡量「能坐站就不躺」
出院標準
目標:幫助患者減輕疼痛,增加關節活動度和肌肉力量,提高日常生活品質。 期望能在術後第一天就能下床。
增加肌肉力量,尤其是離心收縮。
改善平衡和協調能力。
控制疼痛和腫脹:可透過 INDIBA、磁波、淋巴按摩手法、冷熱敷、肌能系貼紮,甚至FSM(定頻微電流)...等來減少術後疼痛腫脹的程度。
恢復日常活動能力: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制定恢復日常活動的計劃,幫助患者恢復自理能力,提高生活品質。
作者:陳俐君醫師
作者:陳俐君醫師
今年我的生涯有了重大的轉折,2006年8月,我到花蓮慈濟醫院開始復健科住院醫師訓練,在花蓮結婚、生子,2011年升上主治醫師,2015年接下第一屆增生療法花蓮義診的棒子之後,開始了另類的復健科醫師生活,除了和物理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、語言治療師及心理師合作以外,也在特約門診中進行「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疼痛」,在我離開醫院之前,已經是一週2-3診的預約注射+1個復健科門診了。
為什麼要離開花蓮??
離開花蓮的原因很複雜,總共分成三個面向:
從現在開始,未來的十年中,
1. 照顧爸媽 公婆:從70-80歲變成80-90歲,肯定需要更多照顧。
2. 給小孩更多的就學資源:兩個小孩經歷中學階段,北部教育資源較多。
3. 給自己一個挑戰「純自費醫療」的機會+下半輩子的生涯規劃:如果我在40+歲的時候沒離開,十年之後,50+歲我就更不可能離開了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