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

復健科再生注射門診大搜密

 

作者:陳俐君醫師




這張圖表充分說明了為什麼我的增生注射門診,一個病人要看20-30分鐘,一個早上只能約診九位。目前最快預約到的日期通常是一個月後。


每個病人要詢問病史、身體檢查,搭配高階超音波動態檢查「關節、韌帶、軟骨、肌肉、肌腱」是否有結構損傷,「神經」是否有被箝制壓迫,再使用「超音波導引」方式,依嚴重情況選擇不同強度的增生藥劑注射在受傷的結構、或分離神經與周遭組織。並且建議患者搭配物理治療師一對一徒手治療、重建動作模式,更進階者,教導重回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,如何「循序漸進」重新回到訓練場。

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

精準治療慢性疼痛的好幫手 -- 體外震波

 作者: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 陳俐君醫師




緣起:醫院檢討本科體外震波使用量,為何不如預期。我猜測部分原因為「開立的劑量不足」(初衷很簡單:打震波時很痛+收費不便宜,不知道病人接受度如何,不敢開太多,但卻因此讓療效打折扣),因此參考了本科中文教科書「震波治療章節」,根據本院購入的 「Storz 電磁式聚焦震波」,挑選6個常應用震波治療的適應症在實證醫學上的「建議劑量」,做出此「震波治療建議劑量」單張懶人包。

何時優先選擇「體外震波治療」

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

軟組織傷害治療大揭密

 作者:陳俐君醫師



這一年多來,我重新回到健身房運動,完成一對一教練40堂課,再接續「一對一」+「團課」。2020年,很幸運地,有豐富經驗的專業物理治療師也加入團隊,處理「客戶」訓練上遇到的瓶頸。

深深覺得,這是一個讓我們的身體能使用數十年的解決之道。

復健科醫師/骨科醫師、物理治療師、體能教練,循環處理每一個小問題,就能沒有大問題。


以最常見的「踝扭傷」為例


相信有許多人都有踝扭傷的經驗,不管是因為走路不小心、下樓梯拐到、打籃球跳躍後卡到其他人的腳甚至是出車禍而拐到。絕大多數的人,應該都是「冰敷」、扭傷後幾天稍微休息,一跛一跛的走著,不一定有做好「固定」、不一定有「保護」好,好一點的會買個「護踝」穿著,再過一兩週還好,或許到骨科門診看看,照個X光發現沒骨折,拿個消炎止痛藥回家,「等他自己好」...


真的這樣就夠了嗎??

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

[ 進修 ] 生昇再生醫學診所

作者:陳俐君醫師





2020/7/28,暑期兩週假期結束前,特地選擇到台北的「生昇再生醫學診所」- 洪綱醫師 - 跟一整天的門診學習,非常精彩!

洪綱醫師是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創始會員之一,近年來,幾乎每年都跑美國好幾次進修,也是 美國肌肉骨骼超音波學會(MSKUS)認證的講師,專長於用理學檢查及超音波找出病灶、精準注射生長因子或高濃度葡萄糖水在需要修復的位置,達到減輕疼痛、恢復功能的結果。為了提高療效,不僅時常閱讀最新文獻,診所也引進各種國際再生醫學大會中具有強大再生功能的針劑。洪醫師也不藏私,開放所有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的會員醫師們跟診,直接第一線觀摩洪醫師如何從病史詢問、理學檢查、超音波檢查到擬定治療策略、追蹤、建議運動處方。


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[ 進修 ] 針刀醫學 -- 比較篇

作者:陳俐君醫師


針刀,其實是介於傳統中醫與西醫之間的。
之所以多數是中醫師在做,是因為小針刀是改良自黃帝九針中的鑱針、鋒針及鈹針,以及台灣目前是要有「中醫師執照」或「西醫師+針灸學分」才能加入台灣針刀醫學會。
針刀的特色:入針傷口小,有西醫手術刀薄刃可切鏟的功能,施作目標:「軟組織 - 包含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筋膜-的微創鬆解術」,運用「穿刺、切割、剝離」等方法,解除組織粘連、降低組織張力,對慢性軟組織損傷及骨質增生疾患有顯著療效。

針刀的書上寫的治療部位,是用「解剖構造」而非「穴位」。

例如:第98頁。
“腰椎棘上韌帶 (supraspinous ligament ) 損傷,施作點為:離壓痛點最近的棘突 ( spinous process, SP )頂上 進針刀,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,針體與背面成90度角,達棘突頂部骨面。將針體傾斜,如痛點在進針點SP上緣,使針體和下段脊柱成45度角,再斜刺4mm左右,先縱行疏通,然後沿脊柱縱軸使針體向相反方向移動90度,使其與上段脊柱或下段脊柱成45度角,刀鋒正對SP的上下角,在SP頂部上下角的骨面縱行疏剝,再在骨面上橫行剝離1-2下,刀下如遇見有韌性硬結,則縱行切開、出針。”

我在上課的時候,現場大多數是中醫師,因此高宗桂教授,有很大一部分的內容,是在把那些「解剖構造」換算成「穴位」,讓中醫師比較好理解。

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

[ 進修 ] 針刀醫學 -- 簡介篇

作者:陳俐君醫師


緣起



2019年3月,復健科醫學會破紀錄的邀請了「針刀醫學會」的蔡德祥醫師(新和中西醫診所院長)來年會演講,演講者是位西醫師,因緣際會接觸到針刀,幾年前,診所業務改變成幾乎都是在用針刀解除沾黏,治療「疼痛」。
從事增生療法多年,這一次的演講過程中,覺得針刀手法和增生療法似乎可相輔相成,開啟了我對針刀的興趣。再加上我有一張中醫師執照,可以直接加入「台灣針刀醫學會」,加入LINE群組(總共只有167人)之後潛水了一段時間,終於在2019年的11月和12月,我報名了理事長高宗桂教授的「針刀高階班」系列中的「腰臀部、下肢部」及「肩背部、上肢部」針刀診療技術與輔助療法,為的是想看看「針刀治療手法」與「增生療法」有何不同。


在FB問了朋友,大家最想要知道關於「針刀」的適應症及如何選擇。
我先就我的了解及課程推薦用書 -- 理事長高宗桂教授主編的「台灣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規範」一書中,回答這個問題。在下一篇,再提到我上課的觀察與感想。


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

[ 社區支援 ] 衛教 << 膝蓋痛,打什麼針最有用 >>

作者:陳俐君醫師

到醫院工作13年,成為主治醫師8年,這是我第一場的民眾衛教演講。講題是我近四年來的臨床工作日常 -- 骨骼肌肉軟組織疼痛之超音波檢查、超音波導引注射。對我來說很簡單,但要怎麼「簡單」、「有效傳達」給民眾,就是一大考驗。

感恩花蓮縣壽豐鄉衛生所張聰仁主任的邀約,會後得知,張主任對增生療法很有興趣,也即將採購超音波輔助使用,更邀請他來參加2019/9/28-29於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的增生療法醫學會義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