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

[ 閱讀 ] 阿德勒勇氣整理術

作者:陳俐君


阿德勒也跟整理相關?



整理術的文章我看了很多本,也找了整理師來家裡重新打造。

這本書是收納幸福的廖欣筠老師辦線上讀書會時分享的,能讓專業整理師看了很有感且分享的,一定與眾不同。

阿德勒勇氣整理術,第一章,內容是多數人會面臨的整理難題:

「不懂得整理,不代表你是無用的人!」
很多的整理書都告訴我們,整理家裡,斷捨離之後,會有好運。
很多人都想整理,卻無從整理,因而覺得自己很失敗,更不敢面對。

從整理擴展到生活其他面向,我以為是成長環境,父母的要求讓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。
從小被要求成績,目標要進醫學系,考98分,永遠被問為什麼沒一百?扣的兩分是為什麼?當了醫生,又被要求「零失誤」,否則刑法對待,賠償或者入監牢。

參加了個人品牌的工作坊,學著蔡校長在FB追蹤一些強人,形成弱連結,也順便提高自己把時間花在FB的好處。日積月累的確提高自己看事情的 level,也跟著學習了一些醫學之外的範疇,覺得自己有點進步,但又常常覺得自己怎麼還這麼多不會?

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

[ 生活好物 ] 掃地機器人

作者:陳俐君

很早以前我就聽說掃地機器人的威力,也一直考慮要買。

以前沒入手的原因是:
1. 家裡不夠空曠... 擔心掃地機器人會跑不動(一直卡到電線或物品之類)。
2. 要設一些「隱形柵欄」,限制掃地機器人的活動範圍
3. 聽說很吵
4. 有請阿姨幫忙家務(沒小孩前兩週一次,有老二之後,煮飯+打掃一起,一週來三天)

關於地板清潔,一開始我買了 dyson 有線的吸塵器 DC26,兩三年後又買了 dyson 無線吸塵器,很輕巧,掛在牆壁上,地板有髒就拿下來吸一吸。小孩也能操作,最常用來吸地板上的小紙屑、橡皮擦屑、零食碎屑(雖然已經訓練他們吃零食要拿碗接碎屑)之類的。

看了一堆486介紹掃地機器人的影片(包含疑難排解)之後,就決定要買了~~

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

[ 進修 ] 新思惟之深度對談 -- 教養

作者:陳俐君




週日,我參加了一場關於教養的深度對談, 30個人有著類似的理念困擾共同前來,蔡校長根據了事前提問,做了一場四十分鐘左右的演講,核心主軸是:

我們怎麼教孩子
孩子怎麼學
我們可以怎麼做

之後是我們的提問與蔡校長或現場參與朋友的回答。


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

[ 閱讀 ] 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


作者:陳俐君





在FB看到朋友推薦這本書,(MJ老師? 楊斯棓醫師?)
原本以為是一本很硬的書,沒想到輕薄短小,在陪兒子上英語課的一個小時就可以看完!

觀念很簡單,需要不斷練習才能做到。
把遇到的每件事情從對外指責、抱怨的角度拉回到自己身上。

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

2018/2/24.25 基礎肌骨解剖學 上課心得

看中文課程名稱會不知道在上什麼,但英文就很清楚了...

Basic Surface anatomy Motion and Palpation

身為復健科醫師,受過8年的中西醫教育,4年的住院醫師教育,以及N年的主治醫師生涯,在還沒接觸增生療法之前,對於解剖學的學習,大部份停留在「看書」,近幾年增加了看「essential anatomy」App的方式。

進入復健科住院醫師訓練,對 肌肉骨骼系統解剖學的暸解,其實是透過「超音波」來認識,例如肩關節的 biceps tendon, subscapularis tendon, AC joint, supraspinatus tendon, infraspinatus tendon。肘關節的 lateral, medial epicondyle。腕關節的 median nerve, APL/EPB... 手感、觸診,其實是很生疏的。




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

2017回顧

< 2017 歲末回顧 >

年度借閱書籍 74本

(比2013年127本略少,2009年來第二多)
同一主題看了很多本:生酮飲食、斷捨離(含零雜物、囤積解密、我決定簡單的生活...)、零極限(含內在小孩、荷歐波諾波諾)


家庭活動



2/3.4 芯園城堡
2/25-28 日本北海道滑雪
4/1-4 嘉義探親
4/8 大農大富螢火蟲 + Prius 車聚
5/19 明義國小音樂會
5/20 明義國小音樂會+烤肉
5/26-30 金門之旅
7/22 探視西寶國小露營
7/23 賞鯨
7/31-8/11 19:00-20:20 陪小孩學游泳
10/7 小學運動會
10/7-11 花東綠島之行
10/28.29 居家整聊室--大整理
11/25 觀看舞蹈表演
12/1-3 高雄行

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

[ 閱讀 ] 為什麼男人有老婆?女人卻只能當老婆





原文發表在 FB,也引發許多熱烈討論

這本書的出版日期是2017年11月20日,前幾天在網站上看到介紹,馬上買回家!
標題實在是太貼切了!

我們是在花蓮養兩個小孩(沒有與其他家人同住)的雙薪全職工作家庭。
大約兩年前,我有深刻被「不平等」對待的感受:

老公的背後永遠有一張網子在承接他無法做的事情,而今天我需要離開,需要幫忙的時候,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外人(公婆、姐姐、保母、家事管理員⋯)解決。
他說出差就出差,永遠不用事先做好計劃,買好車票,想好小孩要去哪裡⋯
要加班就加班,不用想著事情怎麼在時效內做完,因為要趕著去接小孩放學。

明明我工作所賺的薪水,在其他的家庭也可以是老公的身分,為什麼我就還得受這樣的煎熬呢?
看這類的書籍,最大的好處是排解自己內心的鬱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