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

親子共讀 -- 我的第一套生命科學繪本


作者:陳俐君


感谢親子天下和蔡依橙醫師,給我們這個機會,提前閱讀這套書,並舉辦了線上讀書會,聽聽其他家庭是怎麼做親子共讀,以及分享共讀過程。


關於親子共讀 



親子共讀在我家已進行了快七年,一開始都由我逐字唸,幾年之後,小孩開始認識國字,學會注音之後,才轉而由她自己閱讀。現在的親子共讀,意義更偏向是「感受媽媽的寵愛時刻」。我很喜歡和孩子一起讀繪本,也很喜歡看書,我覺得書本們擴大了我們和孩子接觸的世界,可以有機會更了解孩子的內心,也可以讓他們在第一次面對世界晦暗的這一面時,想起我們曾經聊過的內容。



我也常在門診推薦父母和小孩一起讀繪本,逐字唸的重要性,在小孩慢慢長大銜接到小學階段,學國語數學,甚至是考試的時候把題目看清楚,會越來越明顯。


不一樣的親子共讀



這次的親子共讀經驗對我家來說很特別:

第一次用「電子閱讀」-- 透過電腦讀PDF,轉接到電視螢幕。
第一次因為字多且小,「逐字唸」很容易讓小孩喪失共讀樂趣。
第一次唸比較嚴肅、科學、及知識含量較高的書。

這一套書相較於其他繪本,一次只講一個主題,更像是一本關於生命議題的百科全書。任何有關「從生到死」的主題,都可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,每一頁都可再發展成一本書。

第一冊「生命從哪裡來?」,濃縮了從生物學、遺傳學、地球生命的開始與演化的知識量,對學齡前的小孩會覺得負擔較大。

第二冊「生命為何結束?」,鋪陳與情緒的累積較少,用較為理性的方式在看待死亡。因此,在線上讀書會中,聽到怡孜分享,她在共讀過程眼眶含淚,小孩也熱淚盈眶的情形,讓我有點驚訝。或許是因為兩年前的大體模擬手術和不久之後我爺爺的往生,讓我和小孩走了一段陪親友死亡的過程,讓我們能用較冷靜的態度看生死。我曾經和小孩討論過「死後器官捐贈」、「大體捐贈」、「火化」、「掃墓」的話題,也會問他們:「如果有一天,爸爸媽媽意外死亡,你們成了孤兒,該怎麼辦?」若是完全沒和小孩談過類似議題的家長,可以成為一個索引,提醒我們還有哪些層面可以談。

第三冊「生命很寶貴嗎?」,更觸及了自殺、他殺議題,感覺很沉重、很難啟齒,作者也試著從中立的角度陳述。電視中、生活中也無可避免地接觸過自殺場景(在回家過程,發現消防車救護車堵住了平常走的小路,後來一問才發現有人在醫院頂樓想自殺),當下也會問問小孩的想法,提醒他們,有不開心的事一定要找人討論商量,強調還有很多人愛他們,每天記得說「我永遠愛你」。





特別推薦



我很喜歡書中推薦相關主題繪本那一頁,將生硬的生死議題,轉化為一個個溫暖的故事,也更容易深入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。另外也推薦宮西達也的恐龍繪本系列,如「你看起來很好吃」、「你永遠是我的寶貝」、「我是霸王龍」等書,都提到了「分離」,雖然不是生死別離,但在恐龍世界中,也幾乎是再也見不到了。


參加線上讀書會的收穫



線上讀書會中,發現我比較無感的「生命的形狀」,竟然是另一位小朋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。關於人口爆炸的圖表,也是看過而已,經過蔡校長提點,才知道原來這個數字,是經過查證的。關於海葬,從來都只有浪漫的想像,也沒有想過這或許會傷害海洋。


我想,這會是一套,一直放在我家書櫃內的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