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德勒也跟整理相關?
整理術的文章我看了很多本,也找了整理師來家裡重新打造。
這本書是收納幸福的廖欣筠老師辦線上讀書會時分享的,能讓專業整理師看了很有感且分享的,一定與眾不同。
阿德勒勇氣整理術,第一章,內容是多數人會面臨的整理難題:
「不懂得整理,不代表你是無用的人!」
很多的整理書都告訴我們,整理家裡,斷捨離之後,會有好運。
很多人都想整理,卻無從整理,因而覺得自己很失敗,更不敢面對。
從整理擴展到生活其他面向,我以為是成長環境,父母的要求讓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。
從小被要求成績,目標要進醫學系,考98分,永遠被問為什麼沒一百?扣的兩分是為什麼?當了醫生,又被要求「零失誤」,否則刑法對待,賠償或者入監牢。
參加了個人品牌的工作坊,學著蔡校長在FB追蹤一些強人,形成弱連結,也順便提高自己把時間花在FB的好處。日積月累的確提高自己看事情的 level,也跟著學習了一些醫學之外的範疇,覺得自己有點進步,但又常常覺得自己怎麼還這麼多不會?
永遠看到同行者比我更厲害。
例如跟我差不多年紀的新思惟蔡校長、綠角。
例如同屆考專科醫師證照的醫師已經是一方之霸。
例如常常跟我一起參加超音波診斷或導引workshop的醫師,已經取得世界介入性疼痛認證、或已經成為超音波課程的助教。
書中提出了惡性循環軌跡:
過於努力 --> 不如自己所願 --> 責怪自己 --> 更加焦躁 --> 責怪家人與身邊的人 --> 人際關係變差 --> 累到沒力 --> 變得更亂 ...
這本書提到「任何人都會有自卑感,這是健康、而且能夠刺激努力與成長的正常心態。」
「自卑感會成為實現目標的能量。」在這本書裡,我看到了一點出口。因為想要更好,才會讓自己在這樣的困惑之中。阿德勒希望給予我們勇氣,來增加一些克服困難的活力。讓健康的自卑感成為自己的夥伴。
我想是需要好好的搞清楚,所有的現狀都是「自己的選擇」。因為不做的好處更多,所以才會選擇不做。
回過來,人生最大的課題是要學著 「喜歡自己、愛自己」。
把主導權、焦點拿回到自己身上,有了能量,才能夠改變未來的自己。
尋找焦躁點,把整理轉化成遊戲
書中把整理變成一種遊戲,像復活節找彩蛋一樣,在家裡「尋找焦躁點」!
列出焦躁點清單,KO之後,就可以爽快劃掉,得到自信,就可以把負面情緒轉化成動能!
消除了房子的焦躁點,房子變得舒適,也累積了「我可以做得到!」的自信感。
焦躁點 以及 如何 KO 舉例:
1. 衣櫃抽屜,為了拿一件底下的衣服就會把其他衣服弄亂。
解決方式 : 摺衣之後,直立擺放(可點連結的Youtube影片看怎麼做),每件花色朝外,清楚知道這是哪一件衣服,向上抽取,不會影響其他衣服。拿衣服過程更順暢,不會焦躁!
2. 明明買了吸塵蟎的機器,卻沒有每天用。想用的時候要去儲藏室拿,想到就懶。
解決:
(1) 把吸塵蟎機放在房間床旁邊!!(誰說一定要放在儲藏室收納?方便使用的位置才是最好的位置!)
(2) 訓練小孩自行操作。他們覺得好玩,我樂得輕鬆。有吸總比沒吸好。
3. 每天要摺衣服很煩。
解決:房間準備一個晾衣服的掛桿,洗完衣服、曬衣服,晾完衣服之後直接收進來掛在桿子上,不用折衣!(書中建議,收進來的衣服放左邊,拿衣服穿的時候從右邊開始,可以增加衣服利用率,以及容易發現哪些衣服都沒在穿或尺寸不合,旁邊準備一個袋子或箱子,就直接斷捨離。若是因為季節不對了,才變得少穿,就收進抽屜裡。)
設定空間歸零的時間,讓所有東西一次物歸原處。
書中首先建議,把「收拾」和「打掃」分開。如果邊收拾邊打掃,步驟切割瑣碎,效率就越差。做的感覺不好,下次就越不想做。
恰巧之前,我們家就有「空間歸零時間」,設定在「晚上睡覺前」。
我家的客廳,就是全家人共同活動的空間,小孩出生之後,就變成了遊戲室。客廳地板上常常散落著小孩的玩具或書籍,看了很亂。常常老公回家一打開門,看到客廳很亂,心情也會不太好。
解法:
1. 調適自己跟老公的心態:會亂,是有人在這裡生活的證據
2. 晚上睡覺前,請小孩把客廳地板淨空,玩具收入玩具箱,書籍收回書櫃。
我只給了一個指令:「明天早上我起床,會扮演資源回收垃圾掃街車的角色,看到沒回家的玩具書籍就直接收走了。」說完這句話,我就進入臥室睡覺。
至於被我收走的玩具書籍,我暫放入一個在儲藏室的玩具箱。
去向有兩條路:
1. 如果長時間,小孩都沒找這樣玩具書籍,表示不需要了,可以斷捨離。
2. 設置給小孩收回的機會,例如拿十個圈圈換一個玩具回去。或者拿兩個沒在玩的玩具換一個被沒收的回去。
固定空間歸零時間,就可以從「隨時要物歸原處」的緊張中解放,也可以讓掃地機器人有機會出來工作。這對我家來說,是最簡單可以維持客廳整潔的方式。
書中還分享了一個年度掃除行事曆,有興趣的朋友們就自行找書來看囉 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