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[ 進修 ] 針刀醫學 -- 比較篇

作者:陳俐君醫師


針刀,其實是介於傳統中醫與西醫之間的。
之所以多數是中醫師在做,是因為小針刀是改良自黃帝九針中的鑱針、鋒針及鈹針,以及台灣目前是要有「中醫師執照」或「西醫師+針灸學分」才能加入台灣針刀醫學會。
針刀的特色:入針傷口小,有西醫手術刀薄刃可切鏟的功能,施作目標:「軟組織 - 包含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筋膜-的微創鬆解術」,運用「穿刺、切割、剝離」等方法,解除組織粘連、降低組織張力,對慢性軟組織損傷及骨質增生疾患有顯著療效。

針刀的書上寫的治療部位,是用「解剖構造」而非「穴位」。

例如:第98頁。
“腰椎棘上韌帶 (supraspinous ligament ) 損傷,施作點為:離壓痛點最近的棘突 ( spinous process, SP )頂上 進針刀,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,針體與背面成90度角,達棘突頂部骨面。將針體傾斜,如痛點在進針點SP上緣,使針體和下段脊柱成45度角,再斜刺4mm左右,先縱行疏通,然後沿脊柱縱軸使針體向相反方向移動90度,使其與上段脊柱或下段脊柱成45度角,刀鋒正對SP的上下角,在SP頂部上下角的骨面縱行疏剝,再在骨面上橫行剝離1-2下,刀下如遇見有韌性硬結,則縱行切開、出針。”

我在上課的時候,現場大多數是中醫師,因此高宗桂教授,有很大一部分的內容,是在把那些「解剖構造」換算成「穴位」,讓中醫師比較好理解。

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

[ 進修 ] 針刀醫學 -- 簡介篇

作者:陳俐君醫師


緣起



2019年3月,復健科醫學會破紀錄的邀請了「針刀醫學會」的蔡德祥醫師(新和中西醫診所院長)來年會演講,演講者是位西醫師,因緣際會接觸到針刀,幾年前,診所業務改變成幾乎都是在用針刀解除沾黏,治療「疼痛」。
從事增生療法多年,這一次的演講過程中,覺得針刀手法和增生療法似乎可相輔相成,開啟了我對針刀的興趣。再加上我有一張中醫師執照,可以直接加入「台灣針刀醫學會」,加入LINE群組(總共只有167人)之後潛水了一段時間,終於在2019年的11月和12月,我報名了理事長高宗桂教授的「針刀高階班」系列中的「腰臀部、下肢部」及「肩背部、上肢部」針刀診療技術與輔助療法,為的是想看看「針刀治療手法」與「增生療法」有何不同。


在FB問了朋友,大家最想要知道關於「針刀」的適應症及如何選擇。
我先就我的了解及課程推薦用書 -- 理事長高宗桂教授主編的「台灣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規範」一書中,回答這個問題。在下一篇,再提到我上課的觀察與感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