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頁籤
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
[ 進修 ] 關於【失能扶助險】能幫助我們甚麼
終於找機會學習【鄭正一老師】的【失能扶助險】課程,上完之後覺得「失能扶助險」= 洗碗機,比長期看護險值得買。
我是復健科醫師,比較熟悉中樞神經失能的病。
失能給付的條文中 【中樞神經失能程度,必須由「神經內外科、復健科醫師」出具診斷書。】看來我門診以後也會多許多需要開診斷書的病人吧~~
所謂「失能診斷書」,就是醫師寫的乙診,但要提到「工作能力」、「日常生活是否可自理」。
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
復健科再生注射門診大搜密
作者:陳俐君醫師
這張圖表充分說明了為什麼我的增生注射門診,一個病人要看20-30分鐘,一個早上只能約診九位。目前最快預約到的日期通常是一個月後。
每個病人要詢問病史、身體檢查,搭配高階超音波動態檢查「關節、韌帶、軟骨、肌肉、肌腱」是否有結構損傷,「神經」是否有被箝制壓迫,再使用「超音波導引」方式,依嚴重情況選擇不同強度的增生藥劑注射在受傷的結構、或分離神經與周遭組織。並且建議患者搭配物理治療師一對一徒手治療、重建動作模式,更進階者,教導重回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,如何「循序漸進」重新回到訓練場。
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
精準治療慢性疼痛的好幫手 -- 體外震波
作者: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 陳俐君醫師
緣起:醫院檢討本科體外震波使用量,為何不如預期。我猜測部分原因為「開立的劑量不足」(初衷很簡單:打震波時很痛+收費不便宜,不知道病人接受度如何,不敢開太多,但卻因此讓療效打折扣),因此參考了本科中文教科書「震波治療章節」,根據本院購入的 「Storz 電磁式聚焦震波」,挑選6個常應用震波治療的適應症在實證醫學上的「建議劑量」,做出此「震波治療建議劑量」單張懶人包。
何時優先選擇「體外震波治療」
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
軟組織傷害治療大揭密
作者:陳俐君醫師
這一年多來,我重新回到健身房運動,完成一對一教練40堂課,再接續「一對一」+「團課」。2020年,很幸運地,有豐富經驗的專業物理治療師也加入團隊,處理「客戶」訓練上遇到的瓶頸。
深深覺得,這是一個讓我們的身體能使用數十年的解決之道。
復健科醫師/骨科醫師、物理治療師、體能教練,循環處理每一個小問題,就能沒有大問題。
以最常見的「踝扭傷」為例
相信有許多人都有踝扭傷的經驗,不管是因為走路不小心、下樓梯拐到、打籃球跳躍後卡到其他人的腳甚至是出車禍而拐到。絕大多數的人,應該都是「冰敷」、扭傷後幾天稍微休息,一跛一跛的走著,不一定有做好「固定」、不一定有「保護」好,好一點的會買個「護踝」穿著,再過一兩週還好,或許到骨科門診看看,照個X光發現沒骨折,拿個消炎止痛藥回家,「等他自己好」...
真的這樣就夠了嗎??